合進關廟麵:
其最早期的關廟麵不叫關廟麵,而被稱為「大麵」「生麵乾」「柳仔麵」(柳為麵的台語單位)。
合進製麵第二代楊欽龍表示,外公李金生於日治時期和2個村人一起外出學製麵,3人合夥又拆夥,最後各自獨力經營。
他提到:「原本外公還兼賣豬血湯、湯麵等等,生麵乾只是兼著賣,沒想到出外關廟遊子常帶往各地,用於解鄉愁,也用於送友。漸漸地,獲贈的外地人見此麵方便儲存,單價又不高,吃來紮實可口,因此經過關廟時會特地購買,或託在地人幫忙帶回,關廟麵漸成地方特產。」
其最早期的關廟麵不叫關廟麵,而被稱為「大麵」「生麵乾」「柳仔麵」(柳為麵的台語單位)。
合進製麵第二代楊欽龍表示,外公李金生於日治時期和2個村人一起外出學製麵,3人合夥又拆夥,最後各自獨力經營。
他提到:「原本外公還兼賣豬血湯、湯麵等等,生麵乾只是兼著賣,沒想到出外關廟遊子常帶往各地,用於解鄉愁,也用於送友。漸漸地,獲贈的外地人見此麵方便儲存,單價又不高,吃來紮實可口,因此經過關廟時會特地購買,或託在地人幫忙帶回,關廟麵漸成地方特產。」
堅持傳統:
當時關廟地區賴以為生的製藤業剛好遇瓶頸,遇上印尼不願再供給藤料,於是許多人開始轉業學製麵。「大家見我外公把傳統麵條改為比較節省空間的折麵,又紛紛跟進,從此成為風氣。」
1995年後網路宅配發達,關麵廟知名度大開。原本當地僅7、8家具規模的麵廠,瞬間暴增至20多家搶食大餅,如今更達40多家,甚至有外縣市生產的相似麵體,也打「關廟麵」在賣。
當時關廟地區賴以為生的製藤業剛好遇瓶頸,遇上印尼不願再供給藤料,於是許多人開始轉業學製麵。「大家見我外公把傳統麵條改為比較節省空間的折麵,又紛紛跟進,從此成為風氣。」
1995年後網路宅配發達,關麵廟知名度大開。原本當地僅7、8家具規模的麵廠,瞬間暴增至20多家搶食大餅,如今更達40多家,甚至有外縣市生產的相似麵體,也打「關廟麵」在賣。
|